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回忆过军工生活的句子,以及高尔基的资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高尔基高尔基[1](1868.3.28―1936.6.18)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英文:Maksim Gorky,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苏联作家伊・卡尔纳乌霍娃曾写了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名为《意外》,讲了作家与高尔基碰面了,但却未认出(在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会学)。
高尔基4岁丧父,和母亲一起被接到外祖母家,母亲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女人,外祖母对高尔基很好。外祖父做小本生意,生意不好,脾气暴躁,曾经打断过一根擀面杖。他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实际是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英雄人物,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于现实主义。收入两卷集的短篇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宣布:“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只为俄罗斯革命工作。他和列宁一起成立了一个培养革命家和宣传员的学校,接见了许多特地来拜访他的人。他收到许多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信,在这些信中许多人将他们的希望和忧愁讲给他听,他也回复了许多信。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列宁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对高尔基来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列宁将此看做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高尔基的一篇小文《忏悔》,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1913年这个冲突再次爆发。
1913年就罗曼诺夫王朝掌权300周年的特赦给予高尔基重返俄罗斯的机会。
高尔基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悲观看法是他与列宁发生第二次大冲突的原因。高尔基从原则上同意社会革命,但他认为俄罗斯民族还不成熟,大众还需要形成必要的知觉才能从他们的不幸中起义。后来他说他当时“害怕无产阶级专政会瓦解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布尔什维克的、获得政治培养的工人。这个瓦解会长时间地破坏社会革命本身……”。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到 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
革命后高尔基立刻组织了一系列协会来防止他所担心的科学和文化的没落。“提高学者生活水平委员会”的目的是保护特别受到饥饿、寒冷和政治无常威胁的知识分子而成立的。他组织了一份报纸来反对列宁的《真理报》和反对“私刑”和“权力的毒药”。1918年这份杂志被禁止。高尔基与列宁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列宁劝告高尔基到外国疗养院去治疗他的肺结核。
从1921年到1924年他在柏林渡过。他不信任列宁的继承人,因此在列宁死后也没有回到俄国。他打算重返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在经过一段犹豫后同意他去索伦托。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927年,在那里他写了《回忆列宁》,在这部文章中他将列宁称为他最爱戴的人。此外他还在写两部他的长篇小说。
1927年10月22日苏联科学院决定就高尔基开始写作35周年授予他无产阶级作家的称号。当他此后不久回到苏联后他受到了许多荣誉:他被授予列宁勋章,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苏联全国庆祝他的60岁生日,许多单位以他命名。他的诞生地被改名为高尔基市。
许多他的适合于社会主义现实派的作品被宣扬,其它作品却默而不言。尤其是《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成为苏联文学的榜范。
在高尔基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他称他过去对革命的悲观主义是错误的,他成为斯大林的模范作家。他周游苏联,对最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表示吃惊,这些进步的阴暗面他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多数时间里他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洋房中并被受到克格勃间谍的时时刻刻的监视。他依然试图对大众进行启蒙教育和提拔年轻的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被巧妙地谋杀在医院里,并安排给高尔基治疗的3名医生背上黑锅做了替罪羊。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和家人住在意大利的索兰托,他在总结他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与外界保持广泛的通信关系,身边朋友和客人不断。他已年近花甲,似乎应当决定自己晚年的去留问题,可是当他听到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开列了一个书单,要把所有图书馆里的《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后,决定宣布放弃他的苏联国籍,甚至为此写了一份声明。
他为此受到来自两个阵营的强烈批评。莫斯科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公开说他是一具僵尸,在文学上已成废物;流亡巴黎的旧俄人士则强烈谴责他跟苏联革命的关系,把他那篇关于列宁的随笔视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奇耻大辱。高尔基《论俄罗斯农民》一书出版后,既引来克里姆林宫的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报纸的谴责,说他诽谤俄国农民。另一家报纸则刊登苏维埃政府一项决定:如果高尔基进入苏联边境将会被逮捕,迫使高尔基马上声明自己忠诚于苏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一期间,莫斯科的秘密警察总部文件柜多了一份题为“高尔基在国外”的文章,无人署名,也没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国的某个间谍撰写的一份汇总材料,以备发表用。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警察总部有细致分析,国外流亡报纸都被打印出来,各种文字都被译出。高尔基的大量信件,特别是他人写给高尔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总部收集。高尔基1924年3月3日致叶卡特琳娜·彼什科娃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要再谈论什么我是受某个人影响这种话。大家应当知道,我55岁,我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我那么容易受影响,那么我很久以前就应当服从伏拉基米尔·伊利奇,他在影响别人方面无人能及,那么今天我就应当灯红酒绿,有芭蕾舞女演员们簇拥,坐着最豪华轿车满城兜风……”这封信写于列宁死后六周。
秘密警察感兴趣的是高尔基的著作和观点,以及他对苏俄政权的敌人所持的态度。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他的信件上有许多批注,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诺夫”、“存档”、“对照原文查过”,等等。
秘密档案中有高尔基1927年9月8日写给身在苏联的年轻作家朋友维·伊凡诺夫的一封信,此信从未披露过,可以看出当时他的观点:“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种把群众、把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喜欢把人生的责任由个人转移到群众、集体、某个党或某个集团。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罂粟种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过来看问题,那就虚伪可笑了”、“当我想象俄国、中国、印度和所有其他乡村地区那一片无知而又混乱的大漠,看到这大漠前面那位极为渺小、非常疯狂的俄国革命者——尽管他发现了阿基米德的杠杆——便唤起我对这位俄国革命者命运的某种焦虑……”
从高尔基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他是怀疑、批评俄国革命的,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当他后来回到苏联之后,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为什么要回国?关于这个问题,秘密档案没有交待,也未见到关于高尔基的研究对此做出解释。
1928年,高尔基回到阔别近七年的俄国,但他只是要在苏联度夏,每年秋天还回索兰托。
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他找了一幢房子,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是一位百万富翁的豪宅,这里很快成为苏联领袖和艺术家、作家们聚会的地方。他还分到两座大别墅,有警卫保护,一座在克里米亚,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于这背后的事情,可以通过秘密档案来看。第二个阶段收集的档案从1926到1928年,此时列宁已死,斯大林执政,捷尔任斯基也死去,继任者是雅果达,一个极端阴险的克格勃头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仅遍及苏联,而且遍布海外。现在他们不仅继续收集高尔基的材料,并且开始操纵他,秘密监视他的活动。
秘密档案显示,克格勃对高尔基的控制,主要通过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此人从1918年开始为高尔基工作,聪明能干,成为高尔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渐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学和出版方面的联系,处处代表高尔基。
未知克鲁奇科夫与雅果达相识之前是否与克格勃有联系,但他在1937年被视为人民敌人和反革命阴谋集团而随雅果达一起被逮捕后,在狱中承认,雅果达经常来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总部找雅果达;他还承认,他找雅果达商谈去意大利看望高尔基;1932年,雅果达给他四千元,为身在国外的高尔基买轿车;1933年,高尔基没有足够钱买下索兰托的别墅,雅果达给克鲁奇科夫两千元去支付,他拿了这笔钱,没有签写收据。
由此可见,高尔基侨居意大利时就受到苏联秘密警察的资助。高尔基当然知道这笔款子,这种事很自然地使他与克格勃头子雅果达相识。秘书招认,不仅涉及高尔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员也受到资助:他好几次从雅果达那里拿现金给M·巴德勃格(高尔基最后一位妻子,同时又是H·G·威尔斯的情妇);1936年雅果达交给他和高尔基的儿媳彼什科娃400英镑,也是给巴德勃格的;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9月(即高尔基去世后),彼什科娃告诉他,她从雅果达的私人秘书那里收到一大笔钱,她迷惑不解地说:“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硬塞给我呢?”
这位秘书的口供中,提到与高尔基有特殊密切关系的两个女人。一位就是玛丽娅·巴德勃格,一个迷人而且大胆的女人,有好几个有名的情人,有人认为她是双重特务,既为英国服务,也为苏联工作。这种说法没有证据。高尔基秘书的调查案卷中有一个八人名单,她的名字被列入“参与反苏右派分子组织”,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处决。1938年雅果达及其他人受审时,她已经远在伦敦,苏联秘密警察鞭长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纳狄娅·彼什科娃,高尔基的儿媳,长煤美,罗曼·罗兰说她“年轻,非常美丽,单纯而且快活”,雅果达试图通过她,更深地打入高尔基家庭内部。
高尔基于1933年回苏联定居后,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来访和包围。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与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一样,要由秘密警察部门负责。
庆祝高尔基创作四十年闹得很红火。斯大林下令以高尔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战战兢兢对斯大林说,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契诃夫创办的。斯大林回答:“没有关系。高尔基是个没有用处的人,我们必须把他拴在党的身上。”高尔基接受了这些礼物,他也不必害怕别人的批评,政府不许人们批评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学界开始崇拜高尔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尔基家有一次著名聚会,冠盖云集,有克里姆林宫的首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他们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还有五十余位作家,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普拉托诺夫、布尔加科夫、巴贝尔等,举止却相当恭谨自制。忽然,作家马利什金来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诗人卢果夫斯科依大声喊道:“让我们大家都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干杯!”此时,坐在斯大林对面的小说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来说:“我听厌了这种话!我们已经为斯大林的健康干了114万7千次了。他大概已经厌烦这套了……”顿时冷场。斯大林伸出手,握着这位小说家的指尖说:“谢谢你,尼基夫洛夫,谢谢你。我确实厌烦这套。”几年后,那天晚上参加聚会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监狱,许多人被枪决。被枪决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说家尼基夫洛夫。后来,高尔基的秘书在狱中交待,雅果达在幕后积极操纵文学界活动和作家协会主席人选,1934年作家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他要高尔基写信给斯大林,推荐阿维尔巴科作主席。
有人说高尔基反对暴力,说他会反对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纯属编造。阿维尔巴科在狱中受审时证实,高尔基对秘密警察的工作给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对1932年8月7日通过的法律毫无抗议,这项法律规定,12岁的儿童也可以像**一样判罪,包括死刑。他对著名作家科里乌耶夫和曼德尔斯塔姆的被捕漠不关心。1929年,他参观索洛维基,赞扬苏联这个第一座集中营。
在集体化时期,高尔基向当局提供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同时,当局策划公开审判“工业集团”,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高尔基如此写道:“读到关于那些恶棍的报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维克人士受审,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称他们是罪犯和破坏者,还说他们还有人漏网,应当继续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宁格勒党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给斯大林展开大清洗一个借口,许多人未经调查或审判就以间谍罪名立即枪决。高尔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一篇文章为斯大林呐喊助威:“必须无情地、毫无怜悯地消灭敌人,不要理睬那些职业的人道主义者们的喘息和呻吟。”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高尔基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后两年,高尔基完全成为政府的驯服工具,他不倦地颂扬斯大林,可是后者对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议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真理报》立刻发表一个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义”。甚至,高尔基看不到报纸,克格勃有几次还专门为他印了一份报纸,高尔基纪念馆就保存著这样一份报纸。
高尔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锁入囚笼。表面上他的名声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忆中,谈到高尔基绝望地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
高尔基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度过最后一个春天。法国作家安德列·马尔罗去那里访问他。在苏联秘密警察总部保存的巴贝尔审讯档案证辞中,提供了此次会见的细节。马尔罗问高尔基,苏联文学现在是否正处于衰落阶段,高尔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时《真理报》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形式理论,以及萧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尔基非常关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评;他心情抑郁而孤独,多次说有人不许他回莫斯科,去从事他热爱的工作。雅果达和克鲁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迹可疑的女人和高尔基一起彻夜纵酒狂欢,直到高尔基昏昏睡去。克鲁奇科夫控制了高尔基的日常生活,那些来访者都得经他挑选,使高尔基只能见到雅果达秘密警察圈子里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骗子。
这位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释是一桩罪恶的谋杀,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团庞大阴谋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达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纵,阴谋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权。连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来大做文章。高尔基死后,他的房子被彻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被捕时,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个个切开,寻找他们需要的材料。
高尔基的可悲命运,耐人深思。他顺从于斯大林政权,享受比较高的名誉和地位,却付出一个知识分子比较高的代价——人格的丧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参与残酷,宣扬虐杀,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为虐政的工具
高尔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着,并已辟为作家纪念馆,当地人依高尔基原姓亲切地称其为“彼什科夫小屋”。他是个很伟大的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向他致敬~
曾获得过苏联文学比较高奖“高尔基文学奖”、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在莫斯科市中心卡恰洛夫街6号门前钉着一块牌子:“阿·马·高尔基于1931年至1936年曾在这里住过。”这是一栋灰色的两层楼房,原来是俄国富翁里亚布申斯基的私宅。1931年5月,高尔基从意大利返回祖国,政府把这套住宅拨给作家使用。高尔基本人并不喜欢这座现代派建筑,其建筑外形及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都与作家的爱好格格不入。只是考虑到政府的关心,他才住了下来。一代文豪高尔基的最后5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由于健康原因,高尔基的工作室、卧室和书房都安排在一楼。工作室的一切都摆放得十分整齐。窗口旁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呢子的写字台。由于高尔基身材高大,又身患肺病,医生不允许他伏案工作,因此他的写字台比一般的桌子要高。写字台没有抽屉,工作需要的东西全部放在桌子上。因为高尔基认为,纸张一放进抽屉,就会久久无人过问。高尔基不喜欢打字机,因为打字机的声音会影响句子的节律。他的手稿上清晰、工整的字迹反映了作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高尔基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在工作室从事创作。工作时,他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他。他在这间工作室里创作了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剧本《叶戈尔·布雷切夫和其他》、《多斯季加耶夫和其他》以及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午饭后,高尔基稍事休息,在花园里干点体力劳动。下午5点他再次进入工作室,编辑稿件、写回信。他同时担任13个刊物的编辑,只要稿件上有他的签名,那么他一定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高尔基每天收到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人士的来信。他一般都要亲自回信。他总共写了近2万封信,其中8500封保存在高尔基档案馆里。他给青年作者退稿或寄书时,往往也亲自动手包扎好,写好地址,再请别人送到邮局去。在工作室的橱柜里,陈列着高尔基当年用过的剪刀、绳子、胶水等。
高尔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曾多次声援过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在工作室右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高尔基搜集的部分东方艺术品,其中有许多中国牙雕和其他工艺品。
高尔基的卧室不大,墙上挂着一幅风景画,中间摆放着单人床,床头上系着一个用来吊挂电灯的挂钩。床头左上方的墙壁上装着一个小型书架。他生前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塔尔列著的《拿破仑传》,书只看了一半。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克村逝世。
高尔基的书房里保存着1.2万册书,大约在3000本书上留有高尔基所做的记号和眉批。
1965年5月28日,高尔基故居被辟为纪念馆正式接待参观者。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青少年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One〗、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法西斯德国突然入侵苏联。
〖Two〗、雅科夫听着莫洛托夫关于法西斯入侵的广播演说,怒火中燃,心急如焚。一见到斯大林
〖Three〗、①,他就急切地问道:“爸爸,敌人打来了,我该做什么?”
〖Four〗、“你的想法呢?”斯大林眯起双眼,反问了一句。
〖Five〗、“我想上前线,去揍法西斯强盗!”
〖Six〗、斯大林赞许地说:“雅沙②,做得对!既然希特勒的猪嘴伸进了我们的菜园,那就要以
〖Seven〗、三倍的打击回敬他。我相信,你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
〖Eight〗、“决不辜负!”雅科夫以军人姿态回答。
〖Nine〗、当天,雅科夫就上了前线。他被分配在一个团司令部工作,他当了炮兵连连长。在激烈
〖Ten〗、的战斗中,他打红了眼,只顾和敌人拼搏,却和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不幸被俘了……此刻,
1〖One〗、雅科夫被关在牛棚里,和被俘的人挤在一起。牛棚是用木头搭起的,四周围着篱笆,外边设
1〖Two〗、有了望台,上面架着机枪,有德国鬼子站岗。
1〖Three〗、雅科夫身旁也是个红军上尉,他叫伊万·科洛佳日内,是在白刃格斗中头部被击中、失
1〖Four〗、去知觉后被俘的。伊万打量着身边的难友,只见他默默地在思考着什么,便小声问道:“你
1〖Five〗、雅科夫沉默片刻,抬头望了望乌云翻滚的天空,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答道:“夜里
1〖Six〗、将有雷阵雨,要点着牛棚,烟会遮住哨兵的视线。”
1〖Seven〗、这时,门外开来两辆小汽车,车上跳下来一帮德国军官。一个高个头、鹰勾鼻子的军官
1〖Eight〗、用蹩脚的俄语粗野地喊道:“全体集合!成四列横队!”
1〖Nine〗、人们慢腾腾地站成四列,有的躺在地上起不来。那帮德国军官匆忙走进来,象狼一样打
20、量着战俘们。一个尖嘴猴腮的红军战士,哭丧着脸,一瘸一拐地走在鬼子前面,活象一条断
2〖One〗、了腿的狗,他用慌乱和恐惧的眼神在战俘们的脸上辨认着,当他走到雅科夫面前时,停下
2〖Two〗、来,指着雅科夫,带着哭声说道:“就是他!”
2〖Three〗、那个鹰勾鼻子朝雅科夫走近两步,带着惊疑的神情问道:“你是斯大林?”
2〖Four〗、“是的,我是斯大林的儿子、上尉朱加施维利。”雅科夫平静地说。
2〖Five〗、战俘们吃惊地望着雅科夫。伊万也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面孔黝黑、仪表英俊
2〖Six〗、的上尉竟是斯大林之子!他把牙齿咬得咯咯响,鄙视地望着那个叛徒,从牙缝里挤出两个
2〖Seven〗、德寇七手八脚地把雅科夫押向汽车。雅科夫回头看了看伊万,那眼神是让他组织难友们
2〖Eight〗、逃跑,随后向大家挥了挥手,毅然上了汽车。难友们含着热泪,目送着汽车驶去。
2〖Nine〗、汽车驶向机场,那里停着一架八个座位的“容克”式飞机。雅科夫坐在飞机上,透过舷
30、窗,深情地望着机翼下掠过的大地,那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大地在呻吟,祖国在受难。
3〖One〗、一想到再也不能为祖国战斗了,他心如刀绞。难道真的永远也回不来了?永远也见不到故乡
3〖Two〗、了?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忆起了往事,想起了可爱的故乡,想起了童年的时光……雅
3〖Three〗、科夫的童年是在高加索度过的,有时住在第比利斯的姨妈家,有时住在拉钦村的外祖父身
3〖Four〗、旁。外祖父的小木屋坐落在巴里叶特山脚下,靠近美丽的撒马尔罕森林,森林是那样神秘,
3〖Five〗、总像谜一样吸引着他。记得有一次他同伙伴们到森林打猎,他发现一只不忍心打死它,就吹
3〖Six〗、起了口哨,让它赶快逃掉。为这事大家都取笑他,而他却觉得很开心。
3〖Seven〗、1921年,他被送到父亲身边,开始学习俄语,养成新的生活习惯。父亲很喜欢他,对
3〖Eight〗、他要求又十分严格。他在电机学院毕业后,到工厂去工作。后来按照父亲的意见,又进入捷
3〖Nine〗、尔任斯基炮兵学院。虽然他很依恋家庭,尤其喜欢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但他不愿坐享父亲
40、的荣誉和过舒适的生活,因此很少到克里姆林宫父亲的住处去。
4〖One〗、雅科夫想起了儿子热尼亚,今年五岁了。他上战场前,也没有看儿子一眼。还有小女儿
4〖Two〗、加丽亚。唉!如今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们长大时,会知道爸爸怎样死的,会象爸爸一样
4〖Three〗、挺身保卫祖国的。雅科夫感到宽慰。他从马达的单调声中,仿佛听到了从心底发出的悲壮旋
4〖Four〗、律,又仿佛是低吟的宗教赞美歌。他的记忆中闪现出夏天的一个节日宴会:布琼尼、伏罗希
4〖Five〗、洛夫、莫洛托夫偕他们的夫人来到父亲在祖巴洛夫的别墅欢度节日。午餐设在露天凉台上。
4〖Six〗、他们喝着高加索葡萄酒,频频举杯。
4〖Seven〗、后来,布琼尼拉起了手风琴,拉的是宗教音乐的旋律。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父亲走
4〖Eight〗、到布琼尼面前,和着旋律,唱起了一首宗教赞美歌。雅科夫站在一旁,静静地欣赏。当歌声
4〖Nine〗、停下来时,雅科夫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说:“一群无神论者,却唱宗教赞美歌!”
50、“我们的贡品是献给艺术的,而不是献给宗教的。”父亲那双金色的眼睛里洋溢着诗歌
5〖One〗、燃起的激情……飞机降落时的颠簸使雅科夫的思绪从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中回到严酷的现实。
5〖Two〗、他被径直押到克卢格元帅的司令部,立即开始受审。
5〖Three〗、“你是自愿投降的还是强行被俘的?”
5〖Four〗、“不,我不是自愿的。要是我能及时发现同自己人失去了联系,我就自杀了。
5〖Five〗、“战争前夕你同你父亲谈过些什么吗?”
5〖Six〗、“是的,最后一次谈话是在6月22日。”
5〖Seven〗、“那天你们分别时,你父亲都说了些什么?”
5〖Eight〗、“他说:‘去战斗吧!’”“你认为,在这场战争中,你们的军队还有胜利的希望
5〖Nine〗、“是的,我认为有,斗争将继续下去。”
60、“假使我们很快拿下莫斯科,迫使你们的政权溃逃,并把一切都控制在我们手里,那时
6〖One〗、“要知道,我们离莫斯科不远了,为什么不能设想,我们会拿下它?”
6〖Two〗、“请允许我提一个反问:假使你们将来被包围了呢?这不是没有先例的,你们的部队就
6〖Three〗、审讯进行了很长时间。最后他们问雅科夫:“就是说,你不相信德国会胜利?”
6〖Four〗、“不,不相信!”他眼睛注视着窗外回答③。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接着是一声炸
6〖Five〗、雷,好象给他的话打了个惊叹号。雷声使他想到:假如不被叛徒出卖,此刻他会和那个上尉
6〖Six〗、一道,点着牛棚,冲出篱笆逃跑了。但愿他们成功……的确,他没有想错。正是在暴风雨乍
6〖Seven〗、起时,伊万在浓烟掩护下,带领难友们逃向森林。
6〖Eight〗、雅科夫被俘的消息,斯大林是从德国的广播里了解到的。斯大林一大早起床后,顺手打开
6〖Nine〗、了收音机,一个傲慢的男高音正用俄语从柏林广播东方战场的消息。末了,突然提高嗓门
70、说:“据克卢格元帅司令部发来的报告称:7月16日,我军在维捷布斯克东南利奥维诺村
7〖One〗、附近,俘获了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施维利上尉。他被认出后,于7月18日晚用飞机
7〖Two〗、解到克卢格元帅司令部。近来,对这名重要战俘的审讯正在进行中……”斯大林象往常一样
7〖Three〗、来到克里姆林宫,对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将军说:“请莫洛托夫同志来,并请转告朱可夫同
7〖Four〗、志,如总参的报告准备就绪,今天可早些来汇报。”
7〖Five〗、“麦赫利斯同志求见,他说有急事。”
7〖Six〗、“那就请他也来吧。”说完,斯大林向办公室走去。
7〖Seven〗、麦赫利斯身着军服,悉眉苦脸地走进来。他拙笨地碰了一下皮靴后跟,痛苦地说:“斯
7〖Eight〗、大林同志,我必须向您报告一个对我们大家都不愉快的消息。”他的最后几个字被一阵雷声
7〖Nine〗、“斯大林同志,有一个……非常不幸的……沉痛的消息。”麦赫利斯结结巴巴地说,
80、“西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报告,据一切迹象分析,您的儿子雅科夫……被俘。
8〖One〗、”斯大林凝神望着窗外的雷雨,仿佛没听见总政主任的话。
8〖Two〗、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却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他们急切地问:“确实吗?”
8〖Three〗、斯大林伫立窗前,默不作声。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心疼地望着他。室内一片寂静。过了片
8〖Four〗、刻,麦赫利斯沉重地说:“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正在采取一切措施,弄清真相。如果雅科
8〖Five〗、夫没落入敌手,不论他活着还是牺牲了,都要找到他。”
8〖Six〗、斯大林岿然站在窗前,象一尊塑像。
8〖Seven〗、“科巴④,你怎么啦?你听见了吗?”莫洛托夫激动地大声问道:斯大林转过身,缓慢
8〖Eight〗、地走到办公桌旁坐下,克制着内心的痛苦,平静地说:“斯大林不是聋子。雅沙被俘的消
8〖Nine〗、息,我已经知道了,他现在正在克卢格的司令部受审。”
90、“有详细报告吗?”斯大林问道。
9〖One〗、“详情不多。你的儿子一到前线,被分配到炮团司令部工作,但他要求到连队去了,他
9〖Two〗、“他不愿留在司令部,好样的!”斯大林自言自语地说。他点上烟斗,深深吸了一口,
9〖Three〗、用安慰的语调说:“麦赫利斯同志,请坐下谈吧,战争就是战争啊!”随后,他用忧郁的目
9〖Four〗、光望着莫洛托夫和加里宁,问道:“现在,对斯大林该怎么办呢?还让他担任国防人民委员
9〖Five〗、吗?”他看出大家没懂他的意思,又补充说:“按照我们的法律,谁的近新当了俘虏,谁就
9〖Six〗、要是我也落到这种地步,我就选取吐鲁汗斯克做为我的流放地,因为我熟悉那里。
9〖Seven〗、”斯大林微微一笑,但这微笑是勉强的。""麦赫利斯说,“我负责彻底查清。而且,还
9〖Eight〗、可以组织我们的侦察人员帮助雅科夫越狱,如不成功,最终我们还可以同希特勒讲条件。”
9〖Nine〗、“同希特勒讲条件?”斯大林惊疑地问。
100、“我指的是交换。我们可以拿被俘的德国将军去换回雅科夫。”
10〖One〗、“算了吧,一群卫道者!”斯大林温和地笑了。“我认为同希特勒讨价还价,是不可想
10〖Two〗、象的。”他沉思片刻,仿佛自言自语地说:“是啊!能把雅沙救出来,当然好。他的处境更
10〖Three〗、困难,因为对斯大林的儿子,敌人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但是,被俘的不只他一个。”他转向
10〖Four〗、莫洛托夫,进一步阐述:“外交人民委员同志。我建议,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向希特勒提
10〖Five〗、出:我们可以把全部被俘的德国将领交给他,而我们只向他要一个人。”斯大林停住话头,
10〖Six〗、麦赫利斯大惑不解。莫洛托夫和加里宁凭经验感到,一个满意的决心在斯大林脑子里考
10〖Seven〗、斯大林吐出一口烟,提高了声音说:“让希特勒把他的被俘将领全部拿走好啦,我们只
10〖Eight〗、要他一个人——德国共产党主席恩斯特·台尔曼!”
10〖Nine〗、这个故事结束了。读者一定关心雅科夫的命运。雅科夫被关押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他
1〖Ten〗、坚贞不屈,继续斗争。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一日,他和难友们越狱时,壮烈牺牲。为表彰他的
11〖One〗、英勇行为,苏联政府追授他一级卫国勋章。
11〖Two〗、注:①斯大林本姓朱加施维利,在搞地下工作时,同志们说他具有钢铁的意志,于是就
11〖Three〗、③对雅科夫的审讯内容,援引自美国国家档案馆《被缴获的外国文献》中NoT——176
11〖Four〗、案卷。发表在《格鲁吉亚文学》杂志1978年第1期。
11〖Five〗、④科巴是斯大林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